荣起思库 BLOG
2017年3月19日 星期日
生死兩無憾~曾廣志+馮以量 工作坊(2012.12.22.隨手記)
在曾廣志和馮以量兩位老師生動、體貼的演講中,感受死的沉和痛,看到生的輕和喜。在滿滿的收穫中,有提示、有學習,有感動的喜悅,有知足的感恩。
完成了第二天的工作坊後,仔細回想一下,
這個兩天的『生死兩無憾』工作坊,
讓我感觸最深、印象最深、覺得最特別的,
說老實話,就是當中經歷的情緒起伏的落差非常大。
這是我第一次,
在同一個活動中、在同一天中,
甚至在同一個環節的同一個小時中,
同場的四百多位學員在一起,
談生說死,又哭又笑,
有毫不掩飾的悲傷的哭泣和淚水,
更多的是毫不保留的開心的笑聲和歡樂。
在這樣的一個對比和起落中,
我們一起完成了一個對生和死的圓滿的體驗和學習。
這樣的一種悲喜交錯,這樣的一次生死學習,
這樣的一份豐富圓滿,
就因為來自兩位相似卻又不同的老師。
就像兩位老師一直強調的,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
所以每一個人對待生命的看法都不一樣。
就因為這樣兩個“不同特質”講師的整合、互補和相乘力,
讓這個活動更加豐富、活力且圓滿。
非常非常的感恩。
在兩天的課程中,
兩位老師帶出的內容實在是太太太豐富了,
無法一一記錄下來,還好主要內容都有講義資料參考。
在這裡,就是記錄一些讓自己感觸最深的故事,
以及自己的感受吧。
兩位老師都懂得用比較輕鬆的方式帶出與死亡有關的話題。
即使就是在真實地說著死亡、真實地面對死亡和哀傷的課題,
也不會讓大家覺得太沉重,都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
反而時常有一些非常意外的輕鬆開心的氣氛。
這是個安心學習的好場所,
非常感恩主辦單位這樣的一般安排,
也非常感恩孝恩館的體貼周到的熱情服務和招待,
非常感恩。
******************
在『生死兩無憾』這樣的一個主題中,
曾廣志講『生無憾』的部分,
馮以量負責講『死』(這是他自己的風趣說法,哈哈)
兩位老師都是經驗資深的輔導工作者,
在演講中充滿展示了他們的專業操守以及學識和經驗,
處處都是我們學習的機會。
♦ 【生無憾·生死教育~曾廣志老師笑談生死】
在『生無憾』的環節中,
曾廣志以他特有的風趣幽默,
用他對生命的熱情和投入,
帶出了全場對生命熱鬧快樂的氣氛。
他尤其喜歡大自然。
他以大自然中的植物——樹做為故事的主軸。
在澳洲,森林大火之後,在一片絕望的灰燼之中,
總有不畏懼、不屈服的生命種子在悄悄萌芽重生。
在大火後的幾天後,灰燼中有奮力生長的幼嫩綠苗;
幾個星期後,枯樹枝上會長出自在伸展的新枝綠芽。
這些綠色的新生命,總是那樣無憂無礙、自由自在地生長,
他們完全無視身邊和周遭絕望和灰燼的殘酷,
就那樣生機盎然、活力滿滿、喜悅自在地拼命生長。
這就是『生』的力量和喜悅。
【對生命的熱忱】
在曾廣志的分享中,
他始終用一種無法保留和掩飾的熱情在描述著『生』的喜悅。
在他對幼芽新枝綠芽描述的表情中,
把聽眾對生命的希望和信任開發得那麼坦然和徹底。
即使是在說著樹葉凋零的『死』的過程,
也可以在充滿真實情感的故事演繹中,
分享出那份對生命的敬重和讚歎。
『當最後那片小葉子被風一吹,滴答,從樹幹脫落。
小樹葉飄啊,飄啊,誒,覺得死好像也不是那麼可怕。
小樹葉躺在了雪地上,覺得白雪涼涼的,感覺也不錯。
躺在雪地上,小樹葉第一次仰望那棵壯大的枯樹,
突然發現,哇,那棵大樹居然那麼大棵、那麼偉大!
原來,我曾經是那麼偉大的一部分!
小樹葉化作泥土中的養料。
第二年大樹又長出新枝綠芽,生命重生……。
對死亡的恐懼是因為害怕生命的消失,
這個“我突然沒有了”。
但這個世上的每個人都會跟很多人有連接,
不論是生是死,生命從來沒有消失,生命總是生生不息……』
對於我,這樣的一個對死亡過程的描述,
就是最好的『死亡學習』。
當清晰地看到和了解了一個事情的真實過程,
就會比較容易放下那份恐懼,
就可以比較容易、比較安心地接受每一個必經的過程。
這是我第一次,
清晰地看到一個這麼美好感人的生命消失的畫面,
完全扭轉了從小到大對死亡的那一份神秘的面紗。
用一種科學和真實以外的另一種方式,
用我最敏感的藝術畫面,呈現了一個美好的生命凋零過程。
在老師描述的那份全然尊重和溫柔的的神態和聲音中,
真正感受到每一個生命的偉大和值得。
非常非常的感恩,曾廣志老師!
***********************
♦【死無憾·安寧療護和關懷~~馮以量老師貼心說善終】
在『死無憾』的環節中,
以量以故事帶出什麼是『善終』、『善別』和『善生』。
因為談及的是『死亡』課題,
以量總是用一種輕柔、體貼的聲音,
非常輕、非常真誠、非常用心地對聽眾說故事。
【重生的故事】
要非常感恩一位新加坡個案的分享。
這位60歲的生命勇士在一個Party中,
和受邀的40多位親友一起,分享自己的『生命回顧』。
在這位勇士的生命回顧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一個人,
可以從『生』的成長、活力、信心、力量和希望中,
突然轉向『死』的威脅、恐懼、虛弱、無助、放棄和絕望。
同時也可以看到,
當周圍的人們用不同的態度和方式對待一個絕望中的生命,
可以引領生命走向完全不同的轉變和結果。
在這個故事中,
男主角因為周遭給予的人性層面的尊重和關懷,
從之前的頑固、堅忍、絕望、放棄,
轉化為重生後整個人的柔軟情懷(種花、寫詩),
對生命充滿無限的讚歎和希望。
【愛和關懷的力量】
看著這樣一個真實轉化的故事,
讓我相信,不論在怎樣的極端惡劣的境況下,
都不可以輕視每一個生命的潛能和生命力。
也讓我看到,讓生命重生的關鍵,
還是那一個關鍵字:愛。
周圍人們給予病人的每一份照護、治療、關懷和尊重,
沒有一個動作和心念不是源發自他們內心最真誠的愛。
那一份為生命付出的大愛,
悄悄滋養著一個有望重生的生命種子。
也是那一份無私的大愛,讓一個絕望中的生命,
有機會把握住一個重生的轉機。
看著故事男主角病前的威風和健壯,
病中的虛弱、無助和絕望,
重生後充滿信心和希望的自在、坦然和笑容,
真的不能不相信,生命充滿無限的可能。
也因此在在對生命和生死充滿了謙卑和敬畏。
總是非常感恩這些老師和生命勇士的見證分享,
沒有他們的無私分享,
我們看不到生命那麼豐富的層面。
感恩那份無私的大愛。
【安寧關懷】
在以量的分享中可以看到他對善終的安寧療護的熱忱。
他認為安寧療護是一個精神,是人性的情懷,
是在陪伴和服務中對病人的關懷、尊重和敬意,
要讓每個人不論生或死都有尊嚴。
他說:『這個概念我會一直講到死』。
在每一個故事中,
以量都用每一個非常具體細節的提示,
解釋生死過程中每一個值得珍惜、尊重、和感動的人事物,
這是一種很有效的解說方式。
同時,因為看著別人的故事,
也就可以比較理解和比較容易幫助放下自己的故事吧。
在每一個故事中,雖然說是『死無憾』的課題,
其實,同時卻實實在在地述說著『生無憾』的實踐。
是啊,沒有『生無憾』又哪來的『死無憾』呢?!
在這樣的一個聲音和態度中,
我看到和感受到的是他對聽眾、對病患、對生命、對死亡的
了解、理解、體貼和敬重,
也看到了他賦予『死亡』的尊嚴。
也許,這就是以量一直強調的
『對死亡應該更精緻些』的真實實踐吧。
這一份對病人的臨終、善終
以及對家人善別、善生敬重的謙卑態度,令人敬佩。
真實的安寧療護是個真實的課題,
它的真實就在於必須真實面對每一個殘忍的畫面。
在這樣的一種心情中,
演講者的那一份體貼和敬重就顯得相當重要了。
感恩馮以量老師的真誠分享!
******************
【自己的學習】
在兩天的工作坊當中,
看到兩位老師對生命、對死亡、對哀傷的尊重,
也看到他們心中給予每一個生和死的尊嚴。
這樣的一種謙卑態度,實在讓人敬重。
在每一份感動中,在每一次的笑聲中,
哭和笑,哪一個是生?哪一個是死?
早已分不清了。
在生和死的提示中
希望自己把現實中的人事物看得更透、更清晰、也更輕些,
學會對死的敬重,也學會對生的喜悅。
最重要的就是心中需要有愛吧。
要用智慧、慈悲和光明的愛,
面對所有有緣相遇的生命和問題。
在這一份學習中,
希望自己的心中保持著對信任的信任、對相信的相信,
相信生命和生活都會更美好。
繼續調整自己的心,不論在怎樣的境況下,
單純無求且真誠地,為每一個生命祝福!
感恩~~
********************
♦ 精華句子摘抄
【生無憾·生死教育~曾廣志老師笑談生死】
——對最焦慮、最恐懼的東西,要去面對,面對後其實是一種釋放。
——生死教育是給健康的人學習,因為身體健康時才能面對。
——生死教育和心理輔導不是理論,而是生活中的真實實踐。
——在大自然中學習生命,要懂得向大自然借力。
——澳洲常有森林大火。燒焦的樹,幾天後就開始發芽,幾個星期後長出新枝丫。
——大自然懂得接受事實。接受灰燼,然後依然發芽、生長,落葉、枯枝的死亡對它們沒有一點影響,綠芽就是那樣不顧一切地自然生長。
——人要多走進大自然,要多看看身邊的植物,要跟大自然借力量,大自然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遺憾可以是阻礙成長的拖力,也可以是推動進化的動力。
——澳洲有一種樹上的種子,在被燒了之後會爆開種子掉出來。生命中的遺憾就像是生命的火,是一個考驗,是看你的生命會不會開竅。平時就時常有小火烘培,偶爾會來一場大火,看看你對生死這件事情有多深的思考。
——慣性生活是一種變相的死亡。就像用GPS,叫你轉左就轉左,叫你轉右就轉右,讓人逐漸失去了記憶和認路的能力。變成一種依賴。
——如果依靠突然沒了(死了),就好像連根拔起,一是選擇凋零,二是重新生長。
——就像盆栽,在更換泥土時必須去掉一部分的根和舊的泥土,對於盆栽就像是一次生命的大震撼。但是換了新的泥土後,慢慢的,它就會生長得更好、更自在。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生死學是自我導向的學習,要尊重彼此對生命的不同看法。
——【什麼是『生』?】
生,就是全然體驗生命中的每一樣東西,不論它是好是壞都與它同在。完整、充分地體驗每一份喜怒哀樂。
*****************************
【死無憾·安寧關懷~~馮以量貼心說善終】
——善終是對自己;善別是對關係;善生是對留下的人。
——每個人都必定擁有死亡,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善終。
——當親人去世後,留下的人在善生中,多少會有失落的感受,所以在親人活著的時候,要讓親人之間的愛多餘遺憾。
——聆聽。聽對方說故事本身就是一種治愈,聆聽者不需要太專業,有時候不需要說什麼,就是讓對方表達。
——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整個生命的畫面。周圍的人(包括親人)只了解片面的你,無法了解完整的你。
——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活著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選擇是否要快樂。
——積極治療未必可以延長生命。安寧照護給予病人尊重和關懷,可以給予病人應有的尊嚴。
——為病人解決疼痛的問題很重要,如果沒有疼痛,多數人都想活下去。
——讓自己做到善終,不僅是為自己,也為家人;善終是崇高的愛,不僅愛自己,更愛家人。
——讓死亡學習更精緻,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值得擁有一個美好的去世。
——(關於哀傷的處理)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愈的能力。一個人會哭會笑是正常的,麻木才是最讓人擔心的。
♦ 問:當自己想要有勇氣地表達的時候,不被別人接受。這時是應該『閉嘴』還是『冷淡』?
曾廣志老師:
——當你開始改變、開始成長的時候,可能周遭的人沒有改變、沒有成長,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聽過你說『NO』,所以當你勇敢說出『NO』的時候,對方就無法接受。也許他們還沒準備好。
——那該怎麼做?
1. 可以和一起學習的人互相鼓勵。
2. 用慈悲的眼去看自己和別人。要知道對方並不是針對你,而是他還沒準備好,他不習慣你說『NO』。當你了解了他,你就不會把自己關起來。
3. 繼續學習,慢慢影響周圍的人。
4. 真的只能改變自己,周圍的人只能隨緣,這是生命的真實。就比如,酒要跟懂酒的人喝,詩要念給會吟詩的人,不要對牛彈琴。
♦ 問:要如何跟健康的長者談善終?
馮以量老師:
1. 要借題發揮
2.要問、要聽、要說、要寫下來(記錄日期、時間、地點、詳情)
突然發現自己長氣的功力一發不可收,能夠記錄的實在還有太多,都在筆記本裡。太長了,還是收筆吧,哈哈 :p
(2012.12.23.隨手記/感恩)
https://www.facebook.com/soulandwords
標籤:
心靈文思,
生死之間,
與癌同行,
課程記錄-身心靈生命,
隨手記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