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功 • 覺察練習 • 在實修中精進
如何讓他人做自己的選擇
即使是最親的家人
如何真誠接納自己生命的獨特之處 (另一種表達方式是 “殘缺之處”),是一輩子的功課。這個課題也決定著一個
徒步在主流之外的身影,
翱翔在國境邊緣的翅膀,
闖入專業框架之外快門下
活著的鏡頭,
其實,都是仰望同一片
宇宙蒼穹的靈魂。
於是安心用另一種
方式自在綻放,
用自由的色彩
畫出不一樣的活法和價值。
那天,二月中旬,又有機會做了一次自己的腦力激盪,在和親友的電話溝通中,繼續整理著自己工作以外私人世界的一些思緒。試著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同一個事情的呈現和解讀,也試著讓自己有機會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勇敢選擇堅持做自己。
也許從他人的角度來看,這是所謂的固執,但是我知道,這是我自己的生命,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我應該有權利選擇屬於自己的獨特活法。
對於同樣一個現象或問題,從小到大,有誰曾經及早地做過些什麼來讓情況變得更好些呢?沒有。那麼到了現在,別人又有什麼理由,突然就要想要我聽從他們的指示要去做些什麼呢?“大人”們依然活在“大人”的世界裡,他們忘了或者根本不知道,孩子不屬於他們,孩子也會長大,孩子可以也應該有自己的活法。至於活得好還是不好,只有當事人自己可以做評估,別人沒有權利做評論,更何況是完全的陌生人。
是的,我決定不走在這個遊戲規則中。做個地球上的異類又如何?這宇宙世界無條件地接納著所有生命,容許每個生命的存在和活著。至於如何活,由每個靈魂自己決定。
一直記得小學一年級的班主任廖老師,是她為我幼小孤獨的靈魂,輸入了第一份對世界和世人之人情冷暖的解讀和教導,形成後來生活中基本的價值觀。
還記得,坐在偏僻小鄉村的簡陋課室裡,看著廖老師講課,不記得當時是上什麼課,只是一直清晰的記得,廖老師跟全部班小朋友說:“不論多窮都不要去偷去搶,做人要有骨氣。”在那一刻,“做人要有骨氣”這句話,“骨氣”這個詞,就輸入了我的心魂,從此一直陪伴我走過所有生命和生活中的坎坷。
就是“骨氣”這個詞讓我活得有尊嚴,也欠得比較少。現在還可以好好安心助己助人,這是屬於我個人選擇的活法,自在安心。
我覺得我活得很好,包括曾經從生命的懸崖絕壁上走過的一秒,都很好。正是那個一秒的經歷,讓我了解了許多,了解了生和死之間的選擇存在著什麼樣的一念之差。於是我更加坦然地接受了屬於我的生命歷程,看見並且感謝這獨屬的獨特安排。
我是真正有所領悟,於是真正接受和臣服。而身邊或不了解我的人卻無法理解,甚至有很多出於善意的擔心。
於是自然而然又想到了這句話:“子非魚,焉知魚之樂?”(莊子)
10年前第一次讀到這句話。那時,偶然在一位15歲的患癌少女的網絡部落格日記中讀到這句話,很有感觸。那也是自己第一次從癌友的視角,來想像和體會其中一部分患癌朋友的心情和想法。那時才第一次知道,即使是最親的家人,也未必真實了解癌患的想法和心情。
家屬或身邊的人,常常會比患者本身更緊張,更焦慮,更徬徨無助,或者以為自己很了解患者的心情或感受。但事實上,很多時候都只是身為旁觀者自己心中的想像,以為對方會怎樣怎樣,卻不知道,患者的感受和想法也許跟家人的恰恰相反,然而家人卻不知道這個事實,也因此不願相信患者表達的事實。於是,過多的關注反而為患者增添了許多不必要的煩惱和壓力。
如何真正站在患者的立場來了解對方真正的心情和想法?如何在真正同理和尊重的角度來陪伴和協助對方,這是最為家人和照顧者、助人者的必修課。
這也是為什麼「助人者」必須要有足夠的學習和體悟,才能在陪伴和協助的過程中,不會讓對方覺得越幫越忙,越幫越煩,成為另一份煩惱和壓力的來源。這也是為什麼助人者需要擁有一些特別的「特質」,培養一些相關的知識和能力,才能夠在這條道路上走得更加輕鬆自在,才能夠實現助人助己的使命。過程中也考驗了身為「助人者」的老師的智慧和教導方法,如何讓助人者先從自己的體驗開始學習,先過自己這一關,這個直接學習同理和尊重,這也是我自己的親身體驗和學習經歷。
所謂的尊重,不是要求他人順從自己的想法,而是允許並接受對方擁有並堅持他自己的想法和選擇,並為他自己的選擇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每一個選擇的結果是好是壞,只有當事者本人可以評斷,畢竟生活還是得由他自己過,旁觀者只能給予一些提示和建言,並無法代替他人過生活,真實的生活還是必須由當事人自己去面對,這個才是事實和重點。
(2019.03.17.陆海燕/随手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