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带回家 ~~ 随手记(之1)从【和谐理癌】的视角看冯以量的《把爱带回家》【和谐理癌】特别版本
以癌友为中心点,
以家人和照顾者为关爱的圈圈。
在陪伴的过程中,
以人为本,以爱为方,
以病症为师,以疗愈为道。
* * *
【“因为我今天不要讲平时在演讲里讲的《把爱带回家》的内容,我要讲 ”有癌症家人“ 的内容。——以量】
* * *
家庭 VS 个人;生存 VS 生命
个人 VS 群体(个人与社会的拉扯)
4个层面:关系、权力、责任、生存
每一个表达或提问,每一个呈现或行动,
都可以成为学习的课题
#冯以量把爱带回家和谐理癌版
#20190505和谐理癌课程
#陆海燕随手记之一 • #WAR能力
* * *
【学习新事物 VS 拥有WAR能力】
5月5日冯以量《把爱带回家》的课程中,当第一个环节【家庭雕塑】完成后,休息15分钟。我询问了现场几位癌友或癌友的家人:“刚才的内容,你觉得怎么样?”对方都若有所思地微笑着点头说:“很好,很真实,有学到很多,可惜我先生/太太今天没有来,其实刚好都是他/她应该看的……” 我也是这么觉得。
于是到了第二个问答环节,我想帮他们几位找答案,想帮他们问问题。但是以量说,不要帮他们问,让他们自己问,学习必须自己要有意愿,自己没有意愿是学不到的。这提醒了我。
但是,我自己也很想知道答案,所以我说:“好,那我自己问”。
我问的问题是:“如果作为关怀者或者照顾者,想要邀请家人来参加这个《把爱带回家》的课程,但是对方不来,那么我们该如何把现场这么好的内容带回去传达给对方,让这些内容也可以帮助到对方呢?”
* * *
【WAR能力】
以量给了一个非常有力量的答案,而这个答案,不论是对癌友、家人、照顾者或关怀者,都是一个必须学习和实践的概念,那就是【对方要有WAR 的能力】。以下是以量对WAR的解释。
* * *
1、【Willingness(意愿)】:
他有没有意愿要学习新的知识。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新的知识活着。我们人间大部分的人,其实只需要透过他的旧知识活着,他就活一辈子。
人为什么没有改变的意愿,是因为我们熟悉了我们的生存。我们会遇到问题,有的人一辈子,他的问题是用来逃避的。所以,当他遇到问题是用来逃避的时候,【你怎么活着,你就怎么老去】。所以他依然还是用逃避的方式选择去“面对”。
他觉得他旧有的生存能力就可以让他面对这么多东西,他为什么要来学习冯以量的《把爱带回家》?
* * *
2、【Ability(能力)】:
如果他有意愿,再看第二个,他有没有能力?
他有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件事情。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很多道理,很多理论的东西,可是他就是没有能力改变。
* * *
3、【Readiness(准备度)】:
【改变】要面对自己的【恐惧】,那才是最大最大的挑战。
当你有了意愿,也有了能力,还要看看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因为改变的过程必须面对【恐惧】。
如果你本来就活得好好的,你知道你没有活得很好,可是你又觉得“还可以”,你就没有那个改变的动力。
所以你多谅解人性的时候,就看这3个东西,就不会急着做些什么。有时候,你会发现,他没有这些新知识他反而会更舒服。
* * *
课程结束后,在跟以量的交流中,以量提醒说:“其实我一直觉得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看懂家庭。可是不是所有人都有 WAR 能力。这样看见,就可以不那么执着了。”
这句话,不管用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一样,只要换一下其中的动词和名词,就可以使用。这是作为助人者必须学习和常常下意识练习的能力,只要看见了,就可以直接放松了。而造成生病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对事情太执着,无法放松。一旦学会看懂或看见,就可以及时放松或放下。
* * *
【实践】
所以大家可以先做造句练习:
1、“其实我一直觉得每个人都需要_____________看懂____________________。可是不是所有人都有WAR能力。这样看见,就可以不那么执着了。”
* * *
2、“我可以_______________。”
* * *
我的造句:我可以用上面这个方法,练习放松和放下对他人的期待和执着,这样既可以让自己更加放松,也可以让他人放松,对己对人都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责任和道路,学习尊重每个人的不同选择,这是最深层的生命学习功课。
#冯以量把爱带回家和谐理癌版
#陆海燕随手记(之一 • WAR能力)
照片:2019.05.05.随手拍.理癌课程冯以量《把爱带回家》
文字:2019.05.07.陆海燕随手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