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起思库 BLOG
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人與人之學習互相尊重
【轉載自Echo許慧珊Facebook】
华人是一个很有优越感的民族。尤其只活在华人圈子的华人,更是如此。
我听过太多这样的话:我们文化五千年,马来文化才几百年/我们比较优秀/XX族只会喝酒,某某族数学不好。某某族就是懒/如果不是华人他们早就饿死了/为什么他们这样那样,没有文化。。。
我从来不会对说这些话的人客气的。就算是备受尊重的老人家,我也一定会温和的的告诉他们这些话中的问题所在。我最讨厌听到人家说:那些包头的/马来婆/印度婆/猪来的。我会非常非常的生气。一次有人问:在座谁没有以猪称呼过其他族人的请举手。我是唯一举手的那个人。
也因为华裔有这样的优越感,我们没有兴趣去探索别人的文化,于是对他人的文化不知悉或误解。
为什么我没有种族歧视?原因很简单,我在登嘉楼长大,我母亲常跟我说那些马来朋友如何毫不犹疑的冒着生命的危险冒着生命的危险护着外公一家人,反而是华人为了钱和权势勾结日本人来欺负他们。(这个故事,等我有空才说),她也跟我说过她的马来朋友们的善良行为(提醒我,这是关于商业活动的),我亲眼看到我的婆婆,叔叔和母亲怎样跟其他种族融洽相处,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我把其他族的许多比华裔优越的部份看得清清楚楚,怎么可能会有歧视。
另一个原因,也许是因为我是混血儿吧,听说混血儿思想比较开明的。XD——轉載自許慧珊FB
******************
【感想隨手記】
對Ecoh的這段話深有同感。我也極端抗拒使用帶有侮辱性質的字眼來稱呼任何一個人,從小到老都抗拒。幾年前當我第一次聽到一位最熟悉的獨中中學生使用這樣的字眼時,也著實嚇了一大跳!心想,他從小到大都讀華小、獨中,日常生活中根本沒什麼機會與友族來往,為什麼他的年少的心靈中會表現出那一份對友族的“恨”呢?在這個城市裡,我看到這一份潛意識的“恨意”已經不是某個人針對某個人,早已成了整個族群對另一整個族群的社會現象。這個社會到底是怎樣地把這類劣根性的“傳統”,在不知不覺中灌輸給了一代又一代幼小單純的心靈呢?這樣的社會有可能期望它變得越來越真誠友善嗎?……
在這個城市待了20年,我從來不使用這些不堪的字眼稱呼友族,這要感謝我的母親。20年前,在我成年後第一次在國外與母親重逢時,在我即將融入這個多元種族的社會之前,那天母親對我說:“如果今後你要出去工作,可以把孩子給馬來婦女照顧,以前我們的馬來鄰居都很友善,她們對孩子都很好,很細心……”。就這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讓那個第一印象給了我從來毫無懷疑的信念:馬來人是很友善的。在這一刻,我非常感激當年母親給了我這樣一個正確觀念的灌輸。所以後來看到周遭許許多多老老少少的華人都可以如此輕鬆地使用不堪的字眼去形容友族,心中真的覺得非常的奇怪,難以接受。
日常生活中的友族同胞,真的有什麼值得讓人表現出如此巨大的“恨”嗎?不論是誰,即使對方再糟糕,就一定要讓自己使用這樣的字眼去侮辱對方同時也侮辱了自己嗎?……真的有這樣的必要嗎? 即使是某個民族全體擁有某些劣根性,其他人就有必要、有資格去侮辱人家嗎?……總覺得,唯有彼此友善相待,才有可能創造一個真正和平融合的社會。真正的和平社會,是每個人都彼此尊重、彼此友善相待、彼此關心互助、彼此共同成長。唯有善上加善,這世界才有祥和圓融的自由合一。
(2012.02.01.隨手記)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